數碼化的浪潮下,香港教育正經歷一場深層次的轉型。教育局近年積極推動數字教育(Digital Education),強調透過創新科技、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,提升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體驗,並為未來社會所需的數碼人才作好準備。作為教育科技領域的先行者,EDU A.I.見證著這場變革,也希望透過這個系列分享,與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數字教育的實踐之道。
數字教育不只是單一項目或課程,而是一個涵蓋「教學」、「行政」、「校外活動」、「德育」等多個面向的系統性改革。本系列文章將分別從這四個方面,探討如何在學校環境中實現真正的數字化轉型。今天,我們首先聚焦於教學層面的數字教育實踐。
教學數字化的關鍵策略
- 數字教育不只是工具的應用:真正的數字教育是教學思維與方法的全面轉變
- 跨學科STEM學習:在原有課程中自然融入AI元素,無需大幅改動課程架構
- 完整AI系列課程:按年級設計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,為學生建立全面數碼素養
- 教師專業發展:透過實務工作坊、同儕社群與跨學科備課,提升教師數碼教學能力
- 教學案例分享:中一學生從零開始學習AI,成功設計實用聊天機器人
- 數字教育願景:科技不是取代老師,而是解放教學潛能,共創未來教育新局面
教學現場的數字化轉型:不只是工具的改變
當我們談論「數字教育」,教學自然是最直接、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切入點。從課堂內容設計、教學工具選擇,到評估模式與師生互動,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教育現場的樣貌。
但數碼教學不等於科技堆砌。真正的教學轉型,來自老師對於教學目標與學習本質的再思考。我們認為,以下三個關鍵領域,是目前最能實踐數字教育的切入點:
1. 跨學科STEM學習 —— 在原有課堂中靈活融入科技元素
我們深切理解,在現今繁重的課程架構下,許多學校在短時間內難以全面更新課程內容,尤其在一些傳統學科上仍有其教學價值與考試要求。
事實上,只需在原有課堂稍作調整,利用e-Learning,便可自然地融入創新科技甚或AI概念,無需改動課程編排或增添人手,亦能讓學生在熟悉的學科中接觸創新科技。
以下是EDU A.I.團隊的實際教案例子:
- 常識/通識/生活與社會課:《社交媒體與個人資料保護》——探討AI在網絡世界的角色,幫助中學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網絡安全知識,並建立負責任的網絡使用習慣。透過實際案例分析與情境模擬,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數據隱私的重要性。
這些跨學科教案的共同特點是:不僅僅「教授」AI知識,而是讓學生「應用」AI解決實際問題,同時培養批判性思考、創意表達與團隊協作能力。我們發現,當學生能夠親手操作AI工具並應用於學科學習中,他們對科技的理解與學科知識的掌握都會顯著提升。
教育工作者可以參考各種跨學科STEM教案資源,從中獲得靈感,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調整應用。透過這種漸進式的融合方法,即使是對AI不太熟悉的老師,也能輕鬆地開始數字教育的第一步。
2. 建構完整AI系列課程——為學生鋪路未來技能
當學校已逐步建立起數碼教育文化,並累積了一定經驗後,便可考慮開展獨立的AI與STEM系列課程,按年級設計主題單元,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認識人工智能、掌握應用技巧,逐步建立對科技的理解與信心。
基於EDU AI與多所香港中小學的合作經驗,我們建議課程設計可遵循以下原則:
- 螺旋式課程結構:低年級先建立基礎概念認識,高年級再深化應用與創新能力,確保知識點的重複出現與逐步加深。
- 動手實作為主:減少理論講解,增加體驗與實踐環節,讓學生「做中學」,提升學習動機與效果。
- 真實場景連結:將AI學習與日常生活或社會議題結合,幫助學生理解科技如何解決實際問題。
- 跨領域整合:打破學科界限,將AI技能與其他領域知識(如藝術、商業、環境科學等)結合,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。
具體而言,課程內容可因應學生年齡層,涵蓋不同深度與主題,包括:
小學階段:
- 低年級:基礎人工智能概念啟蒙、機械人體驗活動、圖像化編程入門(Scratch Jr)
中學階段:
- 初中:方塊編程、Python程式語言基礎、AI應用探索(圖像識別、自然語言處理等)、物聯網基礎應用
- 高中:可配合香港中學文憑DSE的資訊及通訊科技(ICT)科教程,加入進階Python編程、機器學習入門、結構化查詢語言(SQL)與數據庫管理、AI專題研究等
跨學科專題研習:
- 結合ICT、常識與視藝科,透過真實社區問題設計AI解決方案
- 舉辦校內AI創新比賽,鼓勵學生發揮創意,展示學習成果
這類系統性課程的建立,不僅有助學生建立科技素養,亦能訓練邏輯思考、創意發展及團隊合作能力,為中學課程銜接、高中選科,甚至未來升學或職涯規劃奠下堅實基礎。
規劃這類具系統性的課程需要時間與專業知識,但其長遠效益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深遠影響。學校可考慮逐步建立校本AI課程,或尋求專業教育機構的支援,為學生提供全面的AI學習路徑。此外,學校可充分利用香港政府的「IT創新實驗室」計劃,更輕鬆地引入AI課程,推動教學創新。
系統性STEM課程的建立,不僅有助學生建立科技素養,亦能訓練邏輯思考、創意發展及團隊合作能力3. 教師專業發展:讓老師在AI時代成為「引路人」
數碼教育的真正落地,關鍵不在科技本身,而在人——老師是否準備好引領學生迎向未來的學習方式。超過70%的香港教師表示對AI等新興科技感興趣,但同時有近85%的教師表示缺乏實用資源與實踐策略,容易感到力不從心。
為支援老師的轉型與成長,EDU A.I.建議學校可考慮:
舉辦實務導向的教師工作坊:
- 不只介紹AI概念,而是讓老師親身體驗AI工具如何應用於教學
- 從觀念轉化為實踐,讓教師掌握如Gamma App、Deepseek、PoE等工具的實際應用
建立教學同儕社群:
- 設立校內數碼教學分享平台,讓老師可以互相學習與支持
推動跨學科備課文化:
- 促進不同科目(如語文×AI、常識×ICT)之間的協作
- 定期舉行跨學科備課會議,共同設計融合AI元素的教學活動
在EDU A.I.的教師工作坊中,我們不僅介紹各種AI工具的功能,更重要的是幫助教師思考:如何將這些工具有機地融入現有課程中?如何設計既能發揮AI優勢又能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學習活動?如何在「使用AI」與「過度依賴AI」之間取得平衡?
當教師本身成為AI時代的終身學習者,也更有能力啟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,引領他們在數字時代保持競爭力。
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是數字教育成功的關鍵。學校可以透過校內的教師發展日、參與教育局相關工作坊,或與專業教育科技機構合作,為教師提供實用的AI教學培訓,建立數字教學的信心與能力。
真實案例:中一生由零開始學習AI,製作出實用聊天機器人
第三屆EDUAI智能教育阿晨AI機械人應用創作比賽中,逾百名香港真光中學的中一學生參與了為期六週的AI學習與創作旅程。學生們從零開始接觸AI概念及相關技能,學習了編程基礎、人機互動(HCI)設計原則與聊天機械人的開發流程,最終更將知識應用於實作中。
在準決賽環節,20多位學生分組參與展示,每組同學都發揮創意與解難能力,設計出具有實際功能的聊天機械人——包括:
這類創新學習活動的價值,在於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將AI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平台,同時激發他們對科技的熱情。類似的校內或跨校比賽、專題研習、創客活動等,都是推動數字教育的有效方式。
校內或跨校比賽、專題研習、創客活動等,都是推動數字教育的有效方式。 科技不是取代老師,而是解放教學潛能
香港教育正站在數碼轉型的門檻上。對學校而言,數字教育不應只是短期項目或為應付潮流的表面工作,而是一場從課堂、行政到文化的整體革新。而老師的角色,也將從「知識的傳遞者」進化為「學習的設計者」與「數據的解讀者」。
在這個過程中,教師不應該害怕被AI取代。相反,當我們擁抱數字教育的理念,並善用各種科技工具,我們將能夠:
- 透過數據分析,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,並提供適時支援
- 培養學生面向未來所需的關鍵能力:批判性思考、創意解難、溝通協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