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起,教育局正式將原有的「全方位學習津貼」整合並重新命名為「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」,以簡化行政流程及提升撥款靈活度。這項變更對學校如何設計學習活動、推動學生全人發展及規劃跨境學習交流等方面,均帶來重要的操作優勢。
本文將為你全面整理這項津貼的更新背景、撥款金額、實際用途及活動建議,並特別提供針對 AI 和 STEAM 教育的實用方案,協助老師和主任善用資源,提升教學成效。
什麼是「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」?(原名:全方位學習津貼)
根據教育局於2025年6月發出的通告,「全方位學習津貼」、「姊妹學校計劃津貼」以及「戶外教育營計劃津貼」將合併為一項資助,統稱為「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」。新安排適用於 2025/26 學年,並將繼續支援學校推動全人發展、多元學習與內地姊妹學校合作交流。
教育局表示,這項整合安排可減省學校的行政負擔,讓學校只需提交一份整合運用計劃及報告,同時加強學校在規劃學生學習經歷時的彈性與統籌力。
津貼金額與申報方式(2025/26 學年)
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會以每年自動發放形式撥款予學校。資助金額根據學生人數計算,並設有最低保障額。
- 小學:約每名學生港幣1,100元
- 中學:約每名學生港幣1,500元
- 最低保障金額:每校港幣300,000元
如學校有參加「姊妹學校計劃」,可額外獲得每校港幣165,000元的撥款,惟須於每年9月15日前向教育局提交姊妹學校資料以完成申報。
津貼用途及活動建議方向
「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」主要支援以下幾類教學活動:
- 推行體驗式學習,包括本地參觀、戶外學習營、學校交流活動等
- 推動跨學科學習(如STEAM課程)及創新教育實踐(如AI應用)
- 進行德育、公民教育及國民身份認同教育活動
- 購置教學資源、教材或設備(不超過年度總撥款15%)
學校亦可結合內地姊妹學校進行學生互訪、教師教學觀摩、聯合課程等合作活動,提升師生視野與學習動機。
活動建議:如何結合津貼推動AI與STEAM教育?
全方位學習津貼一向是推動創新學與教的重要資源來源。以下是一些具體例子,展示學校如何透過這筆津貼設計具成效的AI與跨學科學習活動。
AI編程與城市模擬課程
學生透過圖像化編程學習基本邏輯,並設計屬於自己的「智慧城市模擬系統」,活動可結合通識、公民與社會發展科,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科技素養。
語文與AI融合課程
運用語音互動式機械人(如Alpha Mini/Yanshee),設計普通話或英文對話任務,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與語言輸出能力。亦可加入AI輔助寫作練習,提升學生創作自信。
STEAM體驗日/跨校比賽
以跨學科活動設計體驗站,例如「AI + 常識」、「機械人 + 視藝」,讓學生於校內或聯校活動中,展示學習成果並培養合作精神。
姊妹學校聯合STEM專題研習
與內地姊妹學校進行遠程聯課或實體交流,由兩地學生共同進行STEM主題研究,最後進行成果匯報與展覽。
常見問題 FAQ(老師主任必讀)
Q: 全方位學習津貼可以購買AI教具嗎?
A: 可以,但根據教育局規定,購置設備或教材的支出不可超過全年津貼總額的15%。建議先設計活動教案,再按需要採購。
Q: 活動一定要由STEM老師負責嗎?
A: 不一定。語文、常識、通識等科目的老師均可設計與科目融合的跨學科活動。EDU AI 可提供課程顧問及活動建議支援。
Q: 姊妹學校一定要安排學生互訪嗎?
A: 不必然。只要有教學或文化交流相關的合作活動(如聯課、視像會議、共同展示),即可達到資助用途的要求。
Q: 如何可以有效規劃及實行津貼活動 ?
A: 為協助學校更有效規劃及實行津貼活動,EDU AI 團隊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,包括:
- 活動建議書撰寫與諮詢
- 教案設計與教材提供
- AI/機械人教學資源配套
- 成果展示、學生比賽協助
- 教具保養與技術支援服務
如學校計劃於2025/26學年使用「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」推動創新教學,歡迎聯絡我們獲取顧問建議。
結語
2025年起的「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」不單名稱有所更新,實際操作層面亦更具彈性與整合性。無論學校計劃推動 AI、STEAM、語文融合課程,或與內地姊妹學校合作教學,都可透過這筆資助設計具意義與成效的學習活動。建議學校盡早規劃,讓撥款真正成為提升學生整全發展的動力。
了解更多活動建議與成功案例,請參考我們整理的 2025 香港學校津貼 + STEAM 教學建議大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