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教育局近年持續推動 STEAM 教育,期望透過跨學科學習,培養學生的創意與解難能力。 不少學校已積極開展相關課程與活動。在實踐過程中,我們也聽到許多老師與行政團隊分享——推行 STEAM 並不容易。
每所學校的情況都不同,但挑戰卻有共通之處,許多學校在課程設計、教師培訓與技術配套上,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戰。這些並非失敗,而是香港學界在發展 STEAM 教育過程中自然會經歷的階段。本文整理出學校在推行 STEAM 教育時最常見的困難,希望讓教育工作者彼此理解現況,並找到更合適的前進方向。
1. 教師支援不足,承擔壓力大
在不少學校中,STEAM 課程往往由少數老師主導,卻缺乏完善的交接與培訓機制。常見情況包括:
- 課程供應商未提供完整教案或教學文件,老師需自行整理;
- 教材內容偏重工程或技術層面,與現行課堂節奏不易銜接;
- 老師需在短時間內熟悉整個主題或工具,增加備課壓力。
這些挑戰令教師難以長期推動課程,也使學校在人手安排上需投入更多協調與時間。了解 STEAM教師培訓→

2. 技術與課程支援仍有落差
部分學校反映,硬件與軟件的配套在使用上仍存在實際困難,例如:
- 軟件授權期限短或缺乏續期方案;
- 硬件穩定性不足、維修零件難以取得;
- 教材語言不完全符合本地教學環境;
- 技術支援收費偏高或缺乏延續性。
這些問題容易影響課堂流程及課程連續性。我們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,也常聽到老師提到:「不是不想教,而是怕中途出現技術問題。」

3. 課程銜接與教學綱要的落差
不少學校在推行 STEAM 時,發現課題內容與教育局課程綱要的關聯度不高。許多活動著重專案製作或體驗操作,但與主科學習(如科學、數學、語文)的知識連結不足。
學生可能學會操作機械臂、感應器,卻未能理解背後的數學原理或科學概念;老師則難以把課堂成果融入平日的評估與延伸學習。
要真正發揮 STEAM 的跨學科價值,課程需要更有系統地與主科結合——例如在教授數據處理時結合 AI 感應器應用、或在語文課中設計與科技相關的創作任務。想保持課程與主科連貫性,可參考我們的跨學科 STEM 教材實例→

4. 成本與創意發展的平衡
部分學校反映,現有課程與設備成本偏高,加上維護與存放空間限制,令推行進度受影響。同時,有些教材偏向「組裝式」學習,學生依說明書完成作品,但缺乏自由創造的空間。了解如何用政府津貼推行STEAM →
這種情況在推行初期尤其常見。隨着學校逐步建立經驗與配套,課程內容可望更靈活,讓學生在實作中發揮更多想像力與主動性。
與學校同行,讓 STEAM 教育更可持續
這些挑戰並非「STEAM 教育的缺點」,而是發展過程中自然出現的現象。 要讓 STEAM 和數字教育真正落地,除了熱誠與創意,還需要時間、結構與持續的支援。
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,我們看到每間學校的情況都不同: 有的着重教師培訓,有的希望加強課程連貫性,也有學校想讓學生在創作中探索更多可能。 這些差異正反映了香港教育的多樣性。
EDU AI 的角色,是從了解需要出發——由同時懂科技與教育的團隊協助學校設計合適方案, 讓課程更貼近教學實況,讓老師有資源可依,讓學生的創意有空間成長。
我們相信,當學界能根據自身節奏前進、彼此分享經驗時, STEAM 教育便不再是一項短期計劃,而是一個能長遠扎根、持續演化的學習方向。
如貴校希望更有系統地推展 STEAM 及數字教育,了解智能校園方案,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絡。






